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每年呈季节性流行,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可引起全球大流行。流感大多为自限性,少数患者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或基础疾病加重可发展成重型/危重型病例。流行性感冒是一个古老的、第一个实行全球性监测的、病毒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随着近年来流感疫情的爆发和蔓延,流行性感冒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据WHO统计,每年季节性流感在全球可导致2965万人的死亡。
流感是由不同的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我们通常对流感很熟悉对流感知识可能不是很了解,此病不仅危害人类,对动物的危害也很大,严重时甚至还会使大量动物死亡,所以我们要积极呼吁对流感知识的宣传及预防。
主要以发热、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起病,体温可达 39~40℃常有咽喉痛、干咳、鼻塞、流涕等,可有畏寒、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 流感病毒感染可导致慢性基础疾病加重。儿童的发热程度通常高于成人,乙型流感患儿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也较成人多见。新生儿可仅表现为睡、拒奶、呼吸暂停等。老年人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常无发热或为低热,咳嗽、咳痰、气喘和胸痛明显。也可表现为厌食和精神状态改变。 无并发症者病程呈自限性,多于发病3~5天后发热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较长时间。
一、基本原则
1.按呼吸道隔离要求进行治疗。
2.基础疾病明显加重或重型或危重型流感需住院治疗。
3.非住院患者居家隔离,保持房间通风,佩戴口罩;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当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儿童和老年患者。
二、对症治疗
高热者可进行物理降温、应用解热药物。咳嗽咳痰严重者给予止咳祛痰药物。根据缺氧程度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氧疗。
三、抗病毒治疗
抗流感病毒药物:我国目前上市的对流感病毒敏感的药物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RNA聚合酶抑制剂和血凝素抑制剂三种。
一、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建议所有>6月龄且无接种禁忌的人都应接种流感疫苗。
二、 药物预防不能代替疫苗接种。建议对有重型/危重型流感高危因素的密切接触者(且未接种疫苗或接种疫苗后尚未获得免疫力)进行暴露后药物预防,不迟于暴露后48小时用药。
三、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主要措施包括: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上臂或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当注意休息及自我隔离,前往公共场所或就医过程中需戴口罩。
流行期间对公共场所加强通风和空气消毒。
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只有早期(起病2天内)使用,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休息、多饮水、注意营养,饮食要易于消化,特别是儿童和老年患者更应重视。密切观察和监测并发症,抗生素仅在明确或有充分证据提示继发细菌感染时应用。
早期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大多数能有效改善症状。病程已晚或无条件应用抗病毒药物时,可对症治疗,应用解热药、缓解鼻黏膜充血药物、止咳祛痰药物等。儿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药物以及其他水杨酸制剂。
供稿:感染性疾病科
编辑:党委办
校对:党委办
审核:党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