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名中医王洪白学术经验——双天多虚论 |
王谷章、陈焕梅 |
跟师重庆市名中医王洪白主任中医师半年,师父在治疗疾病时运用独特的理论进行诊治疾病,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他按照“双天多虚,宜补宜调”的学术观点,在治疗疾病时注重调理后天补益先天的经验进行总结: 一、双天多虚论 (一)先天生命之基 1.先天之精成就生命。生命起源于父母肾中之精,称为先天之精,《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2.先天之本难全。父母之精来源于父母,代代相依,禀赋相承,历经千年万载能不渐衰?若初始之精为百分之百,传之10代,100代,其精之质量定无百分之百,其禀赋也难宗其初。如水流万里,源头之水十不足一,后入之流或占其九,其理一也。次之,先天之精是生命的源动力,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生存需,渐次消耗,虽有后天之精之补充,未尚十全,其禀赋亦渐变。 (二)后天生命之旅 1.后天即生命的全过程。概言之“生长壮老矣”,即出生,成长,成年,衰老,死亡。 2.后天之本多虚“生长壮老矣”的全过程是一个由弱到强,由强到弱,直至衰亡的过程,整个过程中,虚者十居其九。 二、善用古代经典作指导 师父在博览古代医学经典之余,启历代医家真言,独创“双天多虚,宜补宜调”学术观点。历代医家对先天与后天的有很多论述。如《景岳全书》说:“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王,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通过调理脾胃,能够提高人的抗病能力;《医宗必读·脾胃后天本论》:“脾何以为后天之本?盖婴儿既生,一日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经曰:安谷则昌,绝谷乃亡。犹兵家之粮道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生,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火资之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医宗必读》说“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以为生者也,故日后天之本在脾”。李东垣在其《脾胃论》中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慎斋遗书》有言:“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灵枢.决气篇》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经脉篇》又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黄帝内经》曰: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女子七岁,肾气实,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天癸尽矣。明代张景岳说“人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精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在脾胃,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 有关“先天”与“后天”的概念,严格来讲,“先天”只能同时禀受于父母双方,而“后天”则可直接或间接的摄取于水谷精微和自然界。总体来说,脾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须靠肾中阳气温煦,并肾精气为后天形体之基础,而肾之所藏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不断化生与补充。因此,中医认为,脾与肾,即“后天”与“先天”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在病理上亦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而至脾阳不足,若脾阳不足,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久则可累及肾阳不足。临床所见“脾肾阳虚证”即由此而生。 三、双天多虚论,指导临床 师父认为:“双天多虚,宜补宜调”,在治疗疾病时特别注重补益先天,调理后天。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不足,即指肾中精气不足,治疗当以补肾为主,其基本方为六味地黄汤(丸)及其衍生化裁,如治疗肾阴虚的左归饮、左归丸、知柏地黄丸、都气丸、八仙长寿丸,治肾阳虚的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右归饮、右归丸等。 另外,师父在治疗疾病时按照双天多虚理论在治疗疾病时往往要使用调理后天补益先天之品。譬如在治疗“月家”发病之人,即使无明显肾气及肾阳亏虚之证,师傅均要使用温补肾阳之品;在治疗常见病时往往要使用健脾之药。 |